|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儿童常规疫苗接种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等,具体接种计划需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及个体情况调整。
1、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溃疡,家长需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
2、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后续按0-1-6月程序完成三剂接种,家长需按时携带儿童至接种点。
3、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2月龄起接种,可选择口服减毒活疫苗或注射灭活疫苗,接种后需观察有无发热等反应。
4、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3月龄起接种基础免疫三剂,18-24月龄加强一剂,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硬结。
家长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按时带孩子完成全程免疫接种,接种前如实告知医生儿童健康状况,接种后留观30分钟。
新生儿第十天肚脐渗血可能由脐带残端脱落过早、局部摩擦刺激、脐炎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消毒护理或医疗干预。
1、脐带脱落过早脐带残端未完全干燥脱落时受外力牵拉导致出血。家长需用医用棉签蘸取碘伏轻柔消毒,保持局部干燥,避免纸尿裤摩擦。
2、局部摩擦刺激衣物或纸尿裤反复摩擦脐部创面引发出血。建议家长选择宽松衣物,将纸尿裤前端反折避开脐部,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渗血处。
3、脐炎感染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脐周红肿伴渗血,与消毒不彻底或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表现为渗液浑浊、有异味,需就医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4、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可能导致持续渗血。伴随皮肤瘀斑、注射部位出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或新鲜冰冻血浆。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观察渗血量及脐周皮肤状态,渗血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有发热、脓性分泌物时须及时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