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需重点检测血清M蛋白、游离轻链、骨髓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等指标。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评估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
1、血清M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可检测M蛋白含量,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核心指标。异常升高提示浆细胞克隆性增殖,需结合免疫固定电泳分型。
2、游离轻链血清游离轻链比值检测能发现轻链型骨髓瘤,对微小残留病灶监测更敏感。κ/λ比值异常与肿瘤负荷密切相关。
3、骨髓穿刺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比例超过10%具有诊断意义,免疫组化可确定克隆性。需同步进行细胞遗传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4、影像学检查全身低剂量CT或PET-CT可发现溶骨性病变,MRI对脊柱受累评估更优。影像学分期直接影响治疗策略选择。
确诊后需定期复查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监测病情,治疗期间每2-3个月评估一次疗效指标。
穿刺活检是诊断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非唯一确诊依据。肿瘤确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分析、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1、诊断价值穿刺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存在假阴性可能,需重复取样或联合其他检查。
2、辅助检查增强CT或核磁共振能明确肿瘤位置与侵犯范围,PET-CT可评估全身转移情况,这些影像学结果需与穿刺结果相互印证。
3、病理分型穿刺标本经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可确定肿瘤性质与分子分型,但微小病灶可能漏检,必要时需手术切除后完整病理评估。
4、临床评估医生会综合患者症状体征、肿瘤标志物变化及治疗反应进行动态判断,某些血液系统肿瘤需骨髓穿刺辅助诊断。
建议穿刺前后保持正常饮食作息,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病理报告需由专科医生结合临床全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