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100次阅读
长期腹泻伴大便不成形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排查病因等方式改善,通常与肠道菌群紊乱、食物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减少高脂高糖及乳制品摄入,增加低渣饮食如白粥、馒头,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每日少量多餐,烹饪以蒸煮为主。
2、补充益生菌肠道菌群失衡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益生菌制剂,需连续服用2-4周观察效果。
3、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选用匹维溴铵缓解痉挛,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炎症性肠病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或糖皮质激素。
4、排查病因持续症状超过4周需完善肠镜、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能与乳糜泻、溃疡性结肠炎有关,表现为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
建议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及饮食清单,避免自行长期使用止泻药物,若出现血便或发热需立即消化科就诊。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结肠息肉通常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直径小于10毫米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直接切除,常用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黏膜切除术。术后需禁食6小时并观察有无出血。
2、药物治疗:炎症性息肉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抗炎药物。伴有癌变风险者需配合使用塞来昔布等COX-2抑制剂。
3、手术切除:直径超过20毫米或癌变息肉需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包括肠段切除术、全结肠切除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多需预防性全结肠切除。
4、定期随访:术后每1-3年需复查肠镜,腺瘤性息肉患者随访间隔缩短至6-12个月。随访期间发现新生息肉应及时处理。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