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 中医保健 > 针灸科

艾灸后背痒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问题描述:
艾灸后背痒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秀杉
陈秀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艾灸后背痒可能与皮肤敏感、操作不当、排病反应、过敏或感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艾灸方法、局部护理、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1、皮肤敏感

部分人群皮肤屏障较薄,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可能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引发暂时性瘙痒。通常表现为皮肤轻微发红、无皮疹,停止艾灸后症状自行消退。建议缩短单次艾灸时间至5-10分钟,选择温和的悬灸方式,避免直接灸或隔姜灸等强刺激方法。艾灸前后可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

2、操作不当

艾条距离皮肤过近或固定位置长时间熏烤,可能造成局部高温灼伤。表现为灸后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伴刺痛痒感。需立即停止艾灸,用冷水冲洗降温。后续操作时应保持艾条与皮肤3-5厘米距离,并不断移动艾条避免热量积聚。出现水疱时不要自行挑破,应就医处理。

3、排病反应

中医理论认为艾灸后体表出现瘙痒可能是病邪外排的表现,多发生在慢性病患者初次艾灸时。常伴随局部冒凉风、出冷汗等现象,症状通常在3-5次艾灸后逐渐减轻。此时可配合饮用温开水促进代谢,但若瘙痒持续加重或出现皮疹,则需考虑其他原因。

4、过敏反应

对艾叶挥发物过敏者接触艾烟后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可能与艾绒中挥发性萜类物质有关。建议立即停止艾灸并用生理盐水冷敷,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抗过敏药物。后续可选择无烟艾条或改用其他疗法。

5、继发感染

抓挠或器具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引发毛囊炎。典型症状为灸处出现脓疱、持续性灼痛痒。需就医进行脓液培养,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治疗。日常应保持灸处清洁干燥,避免穿着化纤衣物摩擦皮肤。

艾灸后出现瘙痒应首先停止操作并观察皮肤变化,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损伤。日常可选择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沐浴时水温不超过40℃。若伴随发热、皮疹扩散或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过敏反应。长期艾灸者建议定期更换艾灸部位,同一区域每周艾灸不超过2次,给皮肤充分的修复时间。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瘫痪老人的脚烂了怎么办

瘫痪老人的脚烂了可通过定期翻身减压、创面清创护理、控制感染、改善血液循环、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脚部溃烂通常由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感染、营养不良、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等原因引起。

1、定期翻身减压

瘫痪老人因活动受限,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易导致缺血性坏死。需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垫或气垫床分散压力。对已出现压疮的脚部,避免患处继续受压,可采用侧卧或俯卧位交替。翻身时动作轻柔,防止拖拽摩擦皮肤。

2、创面清创处理

溃烂创面需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液。浅表溃疡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敷康复新液促进愈合,深度溃烂可能需要手术清创。日常护理中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渗出较多时可使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禁止自行涂抹药膏或民间偏方。

3、控制感染

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抗革兰氏阳性菌,左氧氟沙星片覆盖常见皮肤感染菌。严重感染可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同时定期监测体温和血象,观察脓性分泌物、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以减少感染风险。

4、改善血液循环

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由护理人员帮助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按摩下肢时从远端向近心端轻柔推按,禁忌粗暴按压溃烂区域。可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合并静脉曲张者穿戴医用弹力袜。监测下肢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

5、营养支持

每日保证1.2-1.5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补充维生素C片和硫酸锌片促进胶原合成,贫血者需增加含铁食物。吞咽障碍时可选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每周监测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

护理瘫痪老人需保持床单位平整无皱褶,每日检查足跟、踝部等骨突处皮肤。使用温和pH值清洁剂清洗后完全擦干,尤其注意趾缝间清洁。室温维持在24-26℃避免末梢循环不良,冬季可穿宽松棉袜保暖。定期复查创面愈合情况,若出现发黑、深部组织暴露或全身感染表现需立即就医。同时需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预防新的压疮形成。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