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儿童发热后体温降至35度多可能由退热药物过量、体温调节中枢未恢复、低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保暖、补充能量或医疗干预。
1、退热药物过量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可能抑制体温调节。建议家长停用退热药,用温水擦拭四肢,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2、体温调节未恢复发热后大量出汗导致散热过度,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家长需及时更换潮湿衣物,保持室温25度左右,给予温热糖盐水补充电解质。
3、低血糖反应发热时代谢加快可能引发血糖降低。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家长可喂食蜂蜜水或葡萄糖溶液,若症状持续需检测血糖水平。
4、甲状腺功能异常先天性甲减或暂时性甲状腺炎可能导致基础体温偏低。通常伴随食欲差、皮肤干燥,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遵医嘱补充左甲状腺素钠。
持续低体温或伴随精神萎靡需及时儿科就诊,日常注意避免过度捂热,观察儿童活动反应及进食情况,记录体温变化供医生参考。
小儿过敏性哮喘多数情况下无法完全根治,但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症状。主要干预方式包括环境控制、药物管理、免疫治疗和定期监测。
1、环境控制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保持室内通风干燥,使用防螨床品,减少哮喘发作诱因。
2、药物管理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控制期常用布地奈德吸入剂,严重者可联用孟鲁司特钠。
3、免疫治疗针对明确过敏原的患儿,5岁以上可考虑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疗程需持续3-5年。
4、定期监测每3-6个月评估肺功能,根据症状调整用药方案,青春期部分患儿症状可能自行缓解。
家长需建立哮喘日记记录发作情况,保证患儿营养均衡并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