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免疫治疗期间出现发热需结合具体原因判断,药物反应性发热可能预示免疫激活,感染性发热则需及时干预。免疫治疗相关发热通常与免疫系统激活有关,而感染性发热多由病原体侵袭导致。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部分患者会出现药物反应性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可能伴随寒战、乏力,通常持续1-3天可自行缓解。这种发热反映免疫系统被激活,可能与治疗应答相关,但需排除其他发热原因。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同时监测体温变化。
持续超过39℃的高热或反复发热需警惕感染风险,常见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这类发热多突然起病,可能伴有咳嗽、尿频等感染灶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异常。此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等检查,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掩盖病情。根据感染类型可能需要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感染治疗,严重者需住院处理。
免疫治疗期间应每日监测体温,记录发热伴随症状与持续时间。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蒸蛋等。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意识改变或皮疹等严重反应,须立即停止治疗并联系主治医师。治疗期间注意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随访,发热期间建议暂停免疫治疗直至原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