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情绪不好可以通过调整心理状态、规律作息以及改善饮食和运动习惯来调理,也可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以下是具体方法,可供参考。
1、调整心理状态
长期情绪低落可能与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的积累有关。自我调节可以尝试写下情绪来源整理思路,并学习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或正念训练,帮助平复情绪。如果负面情绪延续较长时间且影响生活,应及时咨询心理医生并接受专业心理干预,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或心理疏导。
2、建立规律作息
睡眠质量与情绪密切相关,熬夜或睡眠不足会让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烦躁。保证每天7-9小时高质量睡眠,尽量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睡前适当减少对电子屏幕的使用,避免摄入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有助于减少因睡眠障碍引起的情绪紊乱。
3、通过健康饮食改善情绪
饮食习惯同样对情绪有重要影响。可以适量摄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脑轴”对情绪的正面调节。另外,Omega-3脂肪酸是大脑需要的重要营养素,可多吃坚果、深海鱼类等食物补充脑部营养,而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全谷物食品有助于提升血清素水平,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
4、增加运动量缓解压力
运动有助于大脑分泌内啡肽,从而改善心情。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快走或瑜伽,能够有效帮助缓解压力。在自然环境中运动如郊外散步或徒步,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改善心理健康。团队运动如羽毛球、网球也能通过增强社交互动缓解孤独情绪。
5、寻求社会支持
情绪不佳时,与亲友沟通、寻求支持能有效减轻心理负担。可以尝试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倾诉本身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如果获取支持后仍然感到孤独,可以参加志愿活动、兴趣小组等,拓展社交圈,增强归属感。
情绪调理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的过程,包括心理、生活方式和外界支持等多个方面。如果调整后仍感到情绪持续低落、不安或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