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0次阅读
临时起搏器植入的适应症主要有严重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手术后传导系统损伤、药物中毒导致的心律失常以及高危手术的预防性应用。
严重心动过缓是指心率持续低于每分钟40次,可能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引起。患者常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临时起搏器通过电刺激维持有效心率,改善心输出量。临床常用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或经皮体外起搏方式,需持续心电监测直至病因解除。
急性心肌梗死若累及传导系统,可能引发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时风险更高。临时起搏可预防阿斯综合征发作,为血运重建争取时间。需注意起搏电极可能加重心肌损伤,术后需评估是否需永久起搏器植入。
心脏瓣膜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等可能损伤希氏束或束支,导致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中放置心外膜起搏导线是常见预防措施,术后若出现持续缓慢性心律失常,需维持临时起搏1-2周观察传导功能恢复情况。
洋地黄类药物过量、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中毒时,可能引发严重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临时起搏在解毒治疗期间提供心率支持,同时需进行血液净化或特异性解毒剂治疗。起搏参数需根据药物代谢情况动态调整。
对于既往有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行重大非心脏手术,或需使用抑制心率药物时,可预防性植入临时起搏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的左心耳封堵术等介入操作也可能需要备用起搏支持。此类应用需严格评估获益风险比。
临时起搏器植入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电极脱位。每日进行起搏阈值测试和感知灵敏度调整,观察有无胸痛、肌肉抽搐等异常。营养方面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钾镁离子,限制钠盐摄入。术后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并定期评估是否过渡到永久起搏或撤除装置。
心血管堵塞手术风险程度因人而异,需结合患者基础疾病、堵塞位置及手术方式综合评估。多数情况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风险可控,但高龄、多支血管病变或合并心力衰竭者风险可能增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置入支架疏通血管,创伤小且恢复快,适用于单支或双支血管局限性狭窄。术中可能出现血管损伤、支架内血栓或造影剂肾病,但严重并发症概率较低。术前完善心肺功能评估、控制血压血糖可降低风险。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狭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需开胸建立血管旁路,对多支弥漫性病变效果更优,但手术创伤较大。体外循环可能引发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全身性并发症,术后胸骨愈合需2-3个月。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高。术前戒烟、呼吸训练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有助于恢复。
心血管堵塞患者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监测血压心率,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定期复查冠状动脉CTA或运动负荷试验评估血管通畅度,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长期规范用药与生活方式干预是维持手术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