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肠梗阻引起的疼痛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灌肠通便、手术解除梗阻等方式缓解。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粪石堵塞、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
急性期需立即禁食水并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肠腔内积气积液。胃肠减压能降低肠管压力,缓解肠壁水肿和缺血性疼痛。操作时需监测引流量及性质,记录24小时出入量。同时静脉补充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可遵医嘱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痉挛;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肠源性感染;甘油灌肠剂软化粪便促进排出。禁用强效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进展,吗啡类药品可能加重肠麻痹。
对低位梗阻可采用温肥皂水灌肠或开塞露纳肛,促进粪便及气体排出。灌肠液温度需保持38-40℃,压力不宜过高。灌肠后观察排便情况,记录粪便性状。该方法对粪块堵塞型梗阻效果显著。
绞窄性肠梗阻需急诊手术,如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手术能解除血管受压状态,恢复肠道通畅。术后需持续胃肠减压直至肠鸣音恢复,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
采取屈膝侧卧位减轻腹部张力,避免平卧加重腹胀。可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按摩力度需轻柔。热敷腹部时温度不超过50℃,每次15-20分钟,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肠梗阻患者疼痛缓解后仍需密切观察,若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发热或血便提示病情恶化。恢复期应从清流质饮食开始,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腹部手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防止粘连复发。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但需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诱发肠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