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艾滋病感染概率与传播途径密切相关,主要有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职业暴露四种高危途径。
1. 无保护性行为与感染者发生未使用安全套的阴道交或肛交,黏膜破损会显著提高病毒传播概率。
2.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时,血液直接交换导致感染风险超过90%。
3. 母婴传播未经阻断措施的感染孕妇,分娩和哺乳期间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4. 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具刺伤后感染概率约0.3%,及时阻断治疗可降低风险。
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等不会传播,正确使用安全套和避免高危行为能有效预防感染。
宝宝耳朵后面有个小疙瘩会动可能是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或先天性瘘管。建议家长观察疙瘩变化,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 淋巴结肿大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湿疹或局部炎症有关,表现为黄豆大小可活动的硬结。家长需避免按压,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2. 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导致皮脂积聚形成,触诊有弹性且可推动。家长需保持局部清洁,若继发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或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3. 脂肪瘤皮下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质地柔软无痛感。家长无须特殊处理,若持续增大可通过小手术切除,术前需完善超声检查。
4. 先天性瘘管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管道残留,可能伴随分泌物渗出。家长发现瘘口溢液时应及时就医,需手术完整切除瘘管,术前可短期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日常避免宝宝抓挠患处,选择纯棉衣物减少摩擦,若疙瘩出现红肿热痛、快速增大或影响听力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