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宝宝输液选择葡萄糖还是生理盐水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时优先使用生理盐水,低血糖或能量补充时需用葡萄糖溶液。
生理盐水是0.9%氯化钠溶液,与人体血浆渗透压一致,能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钠离子。适用于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烧伤后液体丢失、手术前后血容量维持等情况。其电解质成分可纠正钠氯失衡,但长期单独使用可能导致钾钙等元素缺乏。输注过程需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避免循环负荷过重。
5%葡萄糖溶液主要提供水分和能量,每100ml含5g葡萄糖。适用于禁食患儿的基础能量补充、低血糖紧急处理、药物稀释输注等场景。但高浓度葡萄糖可能引发渗透性利尿,新生儿使用需警惕高血糖风险。合并糖尿病或应激状态时需配合胰岛素调节,输注速度不宜过快。
实际临床中常采用糖盐混合液,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兼顾能量与电解质需求。医生会根据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出入量记录、血糖监测数据等调整配比。家长应配合医护人员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变化等体征,不可自行要求更改输液成分。输液期间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记录异常反应如局部肿胀或发热等情况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宝宝不呕吐但拉肚子可能由饮食不当、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更换奶粉、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等方式改善。
1、饮食不当
宝宝胃肠功能较弱,若进食过量、食物过凉或含糖量过高,可能刺激胃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溏但无呕吐,可能伴有轻微腹胀。家长需减少单次喂养量,避免给予果汁、冷饮等食物,可暂时改用米汤等易消化流食。若持续1-2天未缓解,需就医排除其他病因。
2、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结构单一可能导致肠道有益菌减少,表现为黄色稀便且排便次数增加,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平衡。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多样化,配方奶喂养者可选择添加益生元的奶粉。
3、乳糖不耐受
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引起水样便伴酸臭味,排便时可能出现哭闹。家长可尝试换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母乳喂养者可先挤出部分前奶减少乳糖摄入。需注意与牛奶蛋白过敏鉴别,后者可能伴有皮疹等过敏症状。
4、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腹泻,后期可能出现低热。大便呈蛋花汤样且量多,容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注意餐具消毒与隔离护理,病程通常持续3-7天。
5、细菌性肠炎
沙门氏菌或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黏液便或血便,可能伴随食欲下降但呕吐不明显。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确认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家长需记录宝宝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进食情况,腹泻期间注意臀部护理以防尿布疹。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配方奶应现配现用并严格消毒奶具。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持续发热或血便等情况,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苹果泥、胡萝卜泥等富含果胶的辅食帮助大便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