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颌下腺切除是小手术吗

| 1人回答 | 80次阅读

问题描述:
颌下腺切除是小手术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颜克强
颜克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颌下腺切除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小手术,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风险较低,但它涉及重要的解剖结构,如面神经和血管,因此需要由专业外科医生操作并在正规的医疗机构中实施。如果手术原因明确,比如颌下腺囊肿、肿瘤或慢性炎症,就需结合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再决定手术方案。
1、手术风险与规模解析:
颌下腺切除属于耳鼻喉科或者头颈外科的常规手术范畴,但它并非完全“小手术”。手术过程中需切除颌下腺,同时可能牵涉周围的面神经、动脉、静脉等重要组织。如果术中操作不当,可能对这些结构造成损伤,导致颜面部麻木、运动障碍或出血情况。虽然手术创口较小,但仍需要专业技术和设备来保障安全。
2、常见手术适应症:
颌下腺手术的常见原因包括慢性或反复发作的颌下腺炎、颌下腺结石、颌下腺肿瘤如良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或其他类型的结构性病变。对于类似慢性炎症或小型良性实体病变,术前通常会通过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技术确认病变范围,而某些恶性肿瘤也可能需要进一步切除周围组织来减小复发风险。术前会进行血液检查与麻醉评估。
3、手术与术后护理:
手术一般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切口通常位于下颌下区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外观上的瘢痕影响。切除后医生通常会根据术中情况放置引流管以排除积液,通常于24-48小时内取出。在术后恢复期,患者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剧烈活动,并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抗生素或消炎药物的使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面神经附近发动手术后的短期肿胀或者肌肉麻木是正常反应,一般会在几周内完全缓解。
4、术后可能的并发症:
虽然手术成功率普遍较高,但仍需关注并发症风险。例如,颜面部皮肤麻木、损伤舌下神经导致舌部感觉异常或面神经功能轻微障碍等。有些患者可能出现颌下区域感染、血肿情况,需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并定期复诊。医生通常会在术后1-3个月内安排随访以排查复发或疤痕组织增生。
颌下腺切除虽然并不是极其复杂的大型手术,但仍需足够重视其潜在风险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建议选择专业医疗机构与经验丰富的术前详细沟通以确认方案。在术后按时复查,听从医生建议是安全恢复的关键。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经常崴脚是缺钙吗

经常崴脚可通过加强肌肉训练、改善运动习惯、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经常崴脚可能与缺钙、肌肉力量不足、韧带松弛、运动姿势不当、足部结构异常等原因有关。 1、缺钙: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缺钙可能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增加崴脚风险。补充钙质可通过食用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片,如碳酸钙片500mg每日一次。 2、肌肉力量不足:足踝周围的肌肉力量不足可能导致关节稳定性差,容易崴脚。通过进行小腿肌肉训练,如提踵练习、单腿站立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3、韧带松弛:韧带松弛会使关节活动范围过大,增加崴脚的可能性。避免过度拉伸韧带,选择适合的运动鞋,必要时使用护踝器具,减少关节活动范围,保护足踝。 4、运动姿势不当:错误的运动姿势可能增加足踝负担,导致崴脚。在运动时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突然转向或跳跃等高风险动作,必要时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运动。 5、足部结构异常:扁平足、高弓足等足部结构异常可能影响足踝稳定性,增加崴脚风险。通过定制矫形鞋垫、进行足部功能训练等方式,改善足部结构,提高足踝稳定性。 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同时进行适量的足踝肌肉训练,如提踵、单腿站立等,有助于增强足踝稳定性,减少崴脚的发生。若崴脚频繁且伴随疼痛、肿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