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时要注意什么

|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问题描述:
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时要注意什么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袁晓勇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患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选择、用药时间、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监测及生活习惯配合。主要有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定期监测血糖、关注药物相互作用、预防低血糖反应等要点。

1、严格遵医嘱用药

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医生处方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如磺脲类药物可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双胍类药物主要抑制肝糖输出。患者不可因血糖暂时稳定而擅自停药,也不可因单次血糖升高随意加药。用药方案调整必须由医生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决定。

2、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降糖药物剂量需随饮食、运动、应激状态等因素动态调整。如阿卡波糖片需与第一口主食同服,若未进食则需暂停用药;预混胰岛素注射剂量需根据餐前血糖值微调。擅自增加药量可能导致严重低血糖,减少药量则可能引发高血糖危象。出现漏服情况时,应根据药物半衰期和当前血糖值咨询医生补救措施。

3、定期监测血糖

用药期间需建立规范的血糖监测计划,使用血糖仪检测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注射胰岛素者还需加测凌晨3点血糖以防夜间低血糖。血糖记录应包含用药时间、饮食内容、运动量等关联信息,复诊时供医生评估药物疗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更全面反映血糖波动趋势,适合血糖控制不稳定者。

4、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部分药物可能影响降糖效果,如糖皮质激素会升高血糖,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增强降糖作用。合并高血压时,ACEI类降压药可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中药制剂如消渴丸若与西药联用需警惕重复用药风险。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和非处方药。

5、预防低血糖反应

使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时,需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对低血糖。出现心悸、出汗、手抖等预警症状时立即检测血糖,若低于3.9mmol/L需即刻进食15克碳水化合物。严重低血糖可能引发意识障碍,需及时就医。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规律的三餐习惯,每餐包含适量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以平稳餐后血糖。运动宜选择中等强度有氧活动,避免空腹运动及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剧烈运动。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眼底及足部神经状况,全面防控并发症。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不可长期维持不合理的用药模式。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身体出现哪些症状说明患有糖尿病

身体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等症状可能说明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口渴、乏力、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肢体麻木等症状。

1、多饮多尿: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口渴中枢,引起多饮症状。同时血糖超过肾糖阈时会导致尿糖增多,引发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通常伴随尿频、夜尿增多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格列美脲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控制血糖。

2、多食消瘦: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葡萄糖无法有效被机体利用,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多食症状。同时机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会造成体重下降。这种情况可能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有关,通常伴随易饥饿、疲劳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瑞格列奈片、西格列汀片、达格列净片等药物改善血糖控制。

3、视力模糊: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屈光不正而出现视力模糊。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情况可能与微血管病变有关,通常伴随视物变形、飞蚊症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胰激肽原酶肠溶片、银杏叶片等药物改善微循环。

4、皮肤瘙痒:

高血糖会导致皮肤神经末梢受损和皮肤干燥,引起皮肤瘙痒症状。同时高血糖环境也容易继发真菌感染。这种情况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通常伴随皮肤干燥、脱屑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硫辛酸胶囊、依帕司他片等药物营养神经。

5、肢体麻木: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出现麻木、刺痛等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与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有关,通常伴随感觉减退、蚁走感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α-硫辛酸注射液、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等药物改善神经功能。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适量进食全谷物、蔬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注意足部护理,避免受伤。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