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尿崩症患者排尿频率通常为每小时1-3次,实际间隔受病情严重程度、水分摄入量、抗利尿激素缺乏程度及肾脏反应性等因素影响。
1、病情程度轻度患者可能每2-3小时排尿一次,重度患者可达每小时数次,中枢性尿崩症多与下丘脑损伤相关,表现为极度口渴和低比重尿。
2、水分摄入大量饮水会缩短排尿间隔,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夜间饮水量有助于减少夜尿频率。
3、激素缺乏抗利尿激素完全缺乏者排尿更频繁,可能与颅脑外伤或垂体肿瘤有关,需进行禁水加压素试验确诊。
4、肾脏反应肾性尿崩症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排尿间隔受钠盐摄入影响明显,常伴电解质紊乱需监测血钠水平。
建议每日控制水分摄入在2000毫升以内,优先选择口服去氨加压素片剂,定期复查尿渗透压和血电解质。
空腹血糖指血和静脉血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有采血部位、检测方法、红细胞压积、血糖代谢速率等。
1、采血部位指血采集自毛细血管,静脉血采集自静脉血管,毛细血管血糖值通常比静脉血糖值略高。
2、检测方法便携式血糖仪检测指血,实验室生化仪检测静脉血,两种方法的精确度和校准标准不同。
3、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异常会影响血糖仪检测结果,导致指血检测值出现偏差。
4、血糖代谢速率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速率不同,会使毛细血管与静脉血糖值产生动态差异。
进行血糖监测时应固定采血方式,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通过静脉血检测复核指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