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溶血症的孩子可能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或心力衰竭。溶血症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感染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光疗、输血或药物治疗。
1、黄疸
溶血症患儿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皮肤、巩膜黄染。轻度黄疸可通过蓝光照射治疗,严重时需输注白蛋白或换血疗法。家长需每日观察黄疸范围是否扩散至四肢,并配合医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2、贫血
红细胞持续破坏会导致进行性加重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心率增快。慢性溶血可能引发髓外造血,出现肝脾肿大。轻度贫血可补充铁剂和叶酸,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家长需记录孩子活动耐量变化,避免剧烈哭闹加重缺氧。
3、胆红素脑病
当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游离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核,引起嗜睡、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急性期需立即进行换血治疗,后期可配合苯巴比妥片诱导肝酶活性。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吸吮无力或高声尖叫时须即刻就医。
4、心力衰竭
严重贫血时心脏代偿性收缩增强,长期可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呼吸急促、下肢水肿。需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输注浓缩红细胞改善携氧能力。家长需控制喂养速度,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及尿量。
5、遗传代谢异常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病可诱发溶血危象,常在接触蚕豆、磺胺类药物后发作。急性期需碱化尿液防止肾损伤,可使用泼尼松龙片抑制免疫性溶血。家长应制作过敏警示卡,避免孩子接触氧化性物质。
溶血症患儿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忌食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接种疫苗须避开溶血发作期。出现拒奶、抽搐等表现时,家长需立即携带既往检查报告前往儿科或血液科急诊。
双氯芬酸钾栓儿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该药物为处方药,严禁自行调整用法用量。
双氯芬酸钾栓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肛门给药用于缓解儿童中重度疼痛或发热。药物需冷藏保存,使用前清洁双手及儿童肛门区域,将栓剂尖端朝内缓慢推入肛门约2厘米,使用后保持卧位15分钟以防滑出。给药频次和疗程需严格遵循医嘱,通常每日不超过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药期间需监测儿童是否出现皮疹、腹痛、黑便等不良反应,若存在哮喘、消化道溃疡、肝肾疾病等病史需提前告知医生。哺乳期妇女接触药物后应彻底洗手,避免药物通过皮肤接触影响婴儿。
儿童发热或疼痛时,家长应优先采用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等非药物措施。若需使用双氯芬酸钾栓,必须携带儿童至医院儿科就诊,由医生评估病情后开具处方。切勿将成人剂型分割后给儿童使用,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代谢差异显著,错误用药可能导致严重肝肾损伤。用药期间记录体温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复诊时向医生详细反馈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