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痛风的疼痛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疼痛、间歇期疼痛和慢性痛风石性疼痛三种类型。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沉积引发的炎症反应,不同阶段的疼痛特征与病理机制存在差异。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突发剧烈疼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疼痛程度可达10分(视觉模拟评分)。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皮肤紧绷发亮,可能伴随低热和全身不适。疼痛多在夜间发作,24小时内达到高峰,通常持续3-10天可自行缓解。该阶段与尿酸钠结晶触发中性粒细胞浸润相关,需使用秋水仙碱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抗炎药物控制症状。
两次急性发作之间的无症状阶段称为间歇期,此时关节无显著疼痛,但血尿酸水平仍可能超过420μmol/L。部分患者会感到受累关节轻微酸胀或僵硬感,尤其在寒冷、疲劳时明显。此阶段需持续服用苯溴马隆片等降尿酸药物,避免高嘌呤饮食,防止急性发作。
长期未规范治疗者可发展为慢性期,尿酸钠结晶在关节周围形成痛风石,导致持续性钝痛或压痛。常见于耳廓、手指、肘部等部位,关节逐渐变形并伴随功能障碍。X线可见穿凿样骨质破坏,严重者需手术清除痛风石。该阶段疼痛与晶体沉积造成的机械压迫和慢性炎症有关,需联合使用非布司他片等降尿酸药与镇痛药物。
痛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避免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慢性期可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建议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将数值控制在300-360μmol/L范围。出现关节疼痛加重或痛风石破溃时,应及时至风湿免疫科就诊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