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小儿麻痹症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缺陷、接触传播、不良卫生条件、疫苗接种不足以及遗传易感性。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瘫痪。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抵抗力下降。这类患儿接触病毒后更易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甚至弛缓性瘫痪。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进行免疫接种,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
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日常用品传播。儿童接触感染者粪便后未彻底洗手,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生冷食物均可导致感染。典型症状初期类似感冒,后期可能出现肌肉无力。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做好餐具消毒。
居住环境拥挤、缺乏清洁饮用水和排污设施的地区传播风险较高。病毒在恶劣卫生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儿童重复接触可能引发重症。改善环境卫生、规范处理排泄物是重要预防措施。
未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缺乏特异性抗体保护。疫苗覆盖率低的地区易出现病毒传播,可能引起肢体不对称瘫痪等后遗症。我国现行免疫程序要求婴儿出生后2、3、4月龄各接种1剂次脊灰疫苗。
少数儿童因基因多态性导致对病毒敏感性增高。这类患儿感染后可能出现延髓麻痹等严重症状,需及时使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有家族病史者应加强疫苗接种和血清抗体监测。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坚持疫苗接种与卫生管理并重。家长应确保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确诊后需隔离治疗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康复期可配合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定期复查神经系统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