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骨裂是指骨骼出现裂缝但未完全断裂的损伤,属于骨折的一种轻微类型,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或长期应力作用引起。
直接暴力撞击或跌倒时肢体受到外力冲击可能导致骨裂开。常见于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场景,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但无畸形。需通过X光片确诊,治疗以石膏固定为主,可配合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缓解疼痛。
中老年人因骨密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裂,好发于脊椎和髋部。可能伴随身高缩短或慢性疼痛,需进行骨密度检测。除制动外,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加强维生素D和钙质补充。
长期重复动作使骨骼承受过度负荷,如运动员、舞蹈者易出现胫骨或跖骨骨裂。特征为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缓解。需停止诱发活动4-6周,配合低温冷敷,严重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控制炎症反应。
骨肿瘤、骨髓炎等疾病会削弱骨骼强度,轻微压力即致骨裂。可能伴随发热、夜间痛等症状,需通过MRI或活检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细菌性骨髓炎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联合手术清创。
儿童骨骼柔韧性好,可能出现青枝骨折(骨皮质部分断裂)。家长需注意患儿哭闹拒动表现,避免患肢负重。通常采用夹板固定3-4周,配合小儿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镇痛,定期复查确保愈合。
骨裂恢复期间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均衡摄入富含钙质的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适度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愈合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肌力,中老年患者建议每年检测骨密度。若出现固定后疼痛加剧或皮肤发紫,需立即就医排除血管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