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肿瘤科

反应性细胞改变炎症(包括典型的修复)

|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问题描述:
反应性细胞改变炎症(包括典型的修复)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婷婷
李婷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反应性细胞改变炎症通常是指细胞在受到刺激或损伤后出现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能伴随修复过程。这类改变常见于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慢性炎症等情况下,多数属于良性病变,但需结合临床检查排除恶性可能。

1、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反应性细胞改变的常见原因。病原体侵袭可引发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核可能出现增大、染色质增粗等反应性变化。例如宫颈炎患者宫颈涂片可见鳞状上皮细胞核轻度增大伴炎性渗出。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

2、物理化学刺激

机械摩擦、辐射或化学物质接触可诱发细胞反应性改变。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尿路上皮细胞可能出现核增大,胃酸反流者食管鳞状上皮可见核周空晕。去除刺激源后多可自行修复,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

3、慢性炎症

持续性炎症微环境会导致细胞增殖活跃,如慢性胃炎中胃腺细胞可见核分裂象增多。这类改变需警惕癌前病变,建议定期复查胃镜并行病理活检。治疗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咀嚼片。

4、修复性改变

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常伴随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等改变。皮肤溃疡边缘可见成纤维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支气管黏膜修复时纤毛细胞可能暂时缺失。此类改变多呈一过性,可辅助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促进愈合。

5、免疫反应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中,滤泡上皮受淋巴细胞浸润可出现嗜酸性变。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和抗体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常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调节激素水平,必要时联合泼尼松片控制炎症。

发现反应性细胞改变时应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因素。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定期复查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若出现核浆比例失调、染色质异常等警示性改变需及时专科就诊。保持良好作息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细胞正常修复。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肿瘤复发意味着什么

肿瘤复发意味着之前经过治疗得到控制的肿瘤再次出现或进展。复发可能发生在原发部位或转移到其他器官,通常与肿瘤细胞的残留、耐药性、免疫逃逸等因素有关。复发后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类型、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可能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 1、复发原因:肿瘤复发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残留、耐药性、免疫逃逸等因素有关。残留的肿瘤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未被完全清除,可能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增殖。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治疗药物产生抵抗,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2、复发类型:肿瘤复发可分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复发是指肿瘤在原发部位再次出现,远处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器官或组织。局部复发通常与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放疗剂量不足有关,远处转移则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3、复发诊断:肿瘤复发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手段。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可以帮助发现肿瘤的复发部位和范围。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PSA等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活性。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分析,可以明确复发的肿瘤类型和性质。 4、复发治疗:肿瘤复发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类型、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手术切除是局部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放疗或介入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远处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具体方案需要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和患者的耐受性选择。 5、复发预防:预防肿瘤复发需要综合治疗后的长期管理和随访。定期复查可以早期发现复发的迹象,及时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肿瘤复发后的护理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运动和心理状态。饮食上建议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瘦肉、蔬菜、水果等,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理状态。心理支持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流,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