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心动过缓需要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血液检查等检查。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动过缓的基础检查,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显示心率、心律及传导异常。通过心电图可明确心动过缓的类型,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检查过程无创且快速,适合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若发现异常波形,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
2、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通过24-48小时连续监测心电变化,可捕捉阵发性心动过缓或间歇性传导阻滞。对于症状与心率关联性不明确的患者尤为重要,能记录日常活动、睡眠时的心率变化,帮助鉴别生理性心动过缓与病理性原因。检查期间需避免接触强电场设备。
3、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排查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心动过缓。通过测量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及射血分数,判断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检查无辐射,适用于长期心动过缓伴气短、水肿等症状的患者。
4、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观察运动时心率反应,鉴别窦房结功能不全或传导系统病变。生理性心动过缓者在运动后心率可正常上升,而病理性者可能表现为心率增幅不足或出现传导阻滞。试验需在医生监护下进行,避免高风险人群发生意外。
5、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指标,可明确甲减、高钾血症、心肌炎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心动过缓。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会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而血钾异常可能影响心肌电传导。需空腹采血,结果异常时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心动过缓患者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体位变化,监测脉搏变化并记录症状发作时间。饮食需均衡,限制高脂高盐食物,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蔬菜水果。若出现头晕、晕厥或持续乏力,应立即就医。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自行服用影响心率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