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通过复温处理、喂养支持、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寒冷暴露、感染、早产低体重等原因引起。
1、复温处理:采用预热的暖箱或辐射台进行渐进式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不超过1℃,避免快速复温导致肺出血。复温期间持续监测肛温变化。
2、喂养支持:早期给予母乳或配方奶喂养,热量从每日210kJ/kg开始逐步增加。对吸吮无力者采用鼻胃管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溶液。
3、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选择青霉素、头孢噻肟等;维生素K1预防出血;多巴胺改善微循环。禁止自行使用退热药物。
4、并发症防治: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出现肺出血时给予机械通气,硬肿面积过大时考虑血浆置换。预防急性肾衰竭和DIC发生。
家长需维持室温26-28℃,接触婴儿前温暖双手,发现皮肤硬肿或体温不升时立即就医。恢复期加强母乳喂养和皮肤护理。
新生儿睡觉抽搐可能由生理性肌阵挛、低钙血症、新生儿惊厥、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钙、抗惊厥药物、代谢干预等方式治疗。
1、生理性肌阵挛: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睡眠中肢体抖动,表现为无规律局部抽搐,通常无须特殊处理,随月龄增长逐渐消失。
2、低钙血症:母亲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或喂养不当导致血钙降低,可能引发手足搐搦,需补充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同时配合维生素D滴剂促进钙吸收。
3、新生儿惊厥:可能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意识障碍和面色青紫,需使用苯巴比妥注射液控制发作,严重时需亚低温治疗。
4、遗传代谢病:枫糖尿病等氨基酸代谢异常可导致抽搐,多伴有喂养困难和特殊体味,需采用特殊配方奶粉并静脉注射左卡尼汀纠正代谢紊乱。
家长发现抽搐应记录发作时长和表现,避免摇晃或按压肢体,及时就医完善脑电图和血生化检查,母乳喂养母亲需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