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4次阅读
儿童缺乏维生素、钙、铁、锌等营养素可能与饮食不均衡、吸收障碍、生长发育需求增加、慢性疾病消耗、遗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就医评估,通过膳食调整或医学干预补充缺乏的营养素。
1、饮食不均衡
儿童挑食、偏食或长期以精加工食品为主,可能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例如蔬菜水果摄入过少易缺乏维生素C,乳制品摄入不足易缺钙,红肉和动物肝脏摄入不足易缺铁。家长需注意食物多样化,可将西蓝花、菠菜等富含铁和钙的蔬菜切碎混入主食,或通过强化食品补充营养。
2、吸收障碍
慢性腹泻、乳糖不耐受、肠道炎症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营养吸收。如乳糜泻患儿对麸质敏感导致肠黏膜损伤,影响钙和铁吸收;长期腹泻可能伴随锌流失。此类情况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等药物。
3、生长发育需求增加
婴幼儿期、青春期等快速生长阶段对钙、铁、锌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早产儿因先天储备不足更易缺乏,青春期女孩月经来潮后铁流失加快。建议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可通过增加奶酪、豆腐等钙源食物,或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颗粒进行补充。
4、慢性疾病消耗
反复呼吸道感染、寄生虫病、慢性肾病等疾病会增加营养素消耗。如感染期间维生素C需求增加,钩虫病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治疗需针对原发病,感染控制后可配合使用琥珀酸亚铁片、维生素AD滴剂等药物改善营养状态。
5、遗传代谢异常
罕见病如苯丙酮尿症需限制天然蛋白摄入可能影响微量元素获取,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则直接影响铁利用。这类情况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特殊饮食方案,必要时使用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溶液等调节代谢的药物。
家长应定期记录儿童饮食情况,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指甲脆裂、夜间腿抽筋等缺钙表现,或面色苍白、注意力下降等缺铁征兆。体检时可要求检测血清铁蛋白、血锌等指标。烹饪时多用蒸煮方式保留营养,避免过度淘米导致B族维生素流失。若确诊营养素缺乏,须严格遵医嘱规范补充,避免自行超量使用营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