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孕妇胎膜早破可通过卧床休息、预防感染、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终止妊娠等方式处理。胎膜早破通常由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升高、胎膜受力不均、营养缺乏、创伤等因素引起。
1、卧床休息
孕妇发生胎膜早破后应立即卧床,采取臀高头低位减少羊水流出。避免剧烈活动或突然改变体位,防止脐带脱垂等严重并发症。每日监测体温和阴道分泌物性状,记录破水时间、羊水量及颜色变化。
2、预防感染
破膜超过12小时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禁止阴道检查或盆浴,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出现发热、腹痛或脓性分泌物需警惕绒毛膜羊膜炎,应立即就医。
3、抑制宫缩
孕周不足34周且无感染征象时,可静脉滴注盐酸利托君注射液或硝苯地平片抑制宫缩。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率血压,警惕肺水肿等不良反应。若宫缩无法控制或出现胎儿窘迫,需终止妊娠。
4、促胎肺成熟
孕周24-34周者应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促进胎儿肺部发育,每12小时一次共4次。用药后需监测血糖,糖尿病孕妇需调整胰岛素用量。完成促肺成熟治疗后根据情况决定分娩时机。
5、终止妊娠
孕周超过34周或合并感染、胎儿窘迫时需终止妊娠。阴道分娩需缩短第二产程,必要时行会阴侧切。剖宫产适用于胎位异常、胎盘早剥等情况,术中需加强抗感染治疗。
孕妇出现阴道流液需立即平卧就医,避免行走或乘坐颠簸交通工具。住院期间每日监测胎心变化,孕周不足者建议转至有新生儿抢救条件的医院。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配合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