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吃海鲜后出现呕吐、发烧可能与食物中毒、过敏反应或细菌感染有关,可通过催吐、补液、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常见原因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组胺中毒、诺如病毒感染、胃肠炎、过敏反应等。
1、催吐
若进食海鲜后2小时内出现呕吐,可尝试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减少毒素吸收。但意识模糊或误吞尖锐异物者禁用。呕吐后需用温水漱口,避免胃酸腐蚀食管黏膜。儿童需家长协助固定体位,防止误吸。
2、口服补液
呕吐发烧易导致脱水,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散或淡盐水。每10分钟饮用5-10毫升,观察有无腹胀或再次呕吐。可搭配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帮助维持水盐平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肠。
3、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等喹诺酮类药物。病毒感染可使用蒙脱石散止泻,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发热超过38.5℃可临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
4、过敏处理
皮肤瘙痒或皮疹提示过敏,需立即停食海鲜并服用氯雷他定片。严重者需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既往有海鲜过敏史者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5、病原检测
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需就医化验血常规、粪便培养。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需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诺如病毒感染者需隔离处理呕吐物。血便或高热惊厥提示重症,可能需住院静脉补液。
出现症状后需禁食6-8小时,之后从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逐步过渡。恢复期避免油腻、生冷及高蛋白食物。处理海鲜前需充分洗净并彻底加热,贝类应煮沸5分钟以上。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青皮红肉鱼、虾蟹等高风险海鲜。家中常备止泻药和抗组胺药物,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餐厅。如呕吐物带血、意识模糊或尿量明显减少,须立即急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