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小孩子发烧需注意体温监测、补充水分、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发热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
1、体温监测:家长需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腋温超过38.5摄氏度或出现嗜睡、抽搐时需立即就医。可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枪,避免水银体温计破碎风险。
2、补充水分:家长应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预防脱水。发热时水分蒸发加快,尿液减少或颜色加深提示需加强补液。
3、观察症状:家长需记录发热持续时间,观察是否伴随皮疹、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等症状。出现颈部僵硬、意识模糊等表现可能提示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4、物理降温: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法。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浸泡,避免体温骤降引发寒战。
建议保持室内通风,穿着轻薄棉质衣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72小时以上需儿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小儿支气管炎恢复期可通过保持呼吸道湿润、合理饮食、适度活动和密切观察等方式护理。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和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保持湿润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帮助稀释痰液。生理盐水雾化可缓解气道干燥,避免接触烟雾等刺激性物质。
2、合理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少量多餐。保证水分摄入,适量食用梨汁、白萝卜等润肺食材。
3、适度活动在无发热情况下进行温和活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家长需注意孩子活动后是否出现呼吸急促。
4、密切观察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和呼吸频率,记录咳嗽特征。若出现喘息加重或持续高热应立即复诊。
恢复期可遵医嘱使用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祛痰药物,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注意早晚温差,及时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