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胶质瘤病理诊断需通过组织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综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肿瘤分级、细胞形态、增殖活性及分子特征。病理报告需由神经病理专科医生解读,重点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分级、IDH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等关键参数。
1、组织学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胶质瘤分为1-4级。1-2级为低级别胶质瘤,细胞异型性较轻;3级出现明显核异型及活跃增殖;4级胶质母细胞瘤可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灶。
2、免疫组化检测
GFAP阳性可确认胶质来源,Ki-67指数反映增殖活性。IDH1 R132H抗体检测对预后判断至关重要,阳性提示预后较好。ATRX缺失与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相关,P53异常表达常见于弥漫性胶质瘤。
3、分子病理分析
1p/19q联合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标志。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影响化疗敏感性,TERT启动子突变与预后相关。新一代测序可检测BRAF融合、H3K27M突变等特殊亚型标志物。
4、影像对照
病理诊断需结合MRI特征,如低级别胶质瘤多呈T2高信号且无强化,胶质母细胞瘤典型表现为环形强化伴周围水肿。灌注加权成像可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结果相互印证。
5、鉴别诊断
需与转移瘤、淋巴瘤、脱髓鞘假瘤等鉴别。转移瘤CK阳性而GFAP阴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D20阳性;假瘤可见大量泡沫细胞但无真性肿瘤细胞浸润。
确诊后应保存足够组织标本以备后续检测,定期复查监测病情进展。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抗氧化营养素。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治疗期间注意预防感染,按医嘱完成放化疗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