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拆除膀胱造瘘后需通过伤口护理、导管拔除观察、排尿功能恢复训练、预防感染和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膀胱造瘘拆除通常由治疗目标达成、导管功能恢复或并发症出现等原因引起。
1、伤口护理
拆除造瘘管后需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清洗瘘口周围皮肤。瘘口未完全闭合前应覆盖无菌敷料,避免尿液渗漏刺激皮肤。若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局部涂抹。洗澡时须避开伤口区域,防止污水进入未愈合的瘘道。
2、导管拔除观察
拔管后24小时内需密切监测排尿情况,记录首次自主排尿时间及尿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排尿困难,与长期导管留置导致的膀胱肌功能减退有关。此时可通过热敷下腹部、听流水声等方式刺激排尿反射。若超过8小时未排尿或出现腹胀疼痛,需及时就医排除尿潴留。
3、排尿功能恢复
长期留置造瘘管者膀胱容量可能缩小,拆除后应进行渐进性膀胱训练。初期每2-3小时定时排尿,逐渐延长间隔至4小时。配合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日3组每组10次收缩。排尿时采用双尿法,即首次排尿后等待片刻再次尝试,有助于排空残余尿。
4、预防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或头孢克洛缓释片。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观察尿液是否浑浊、有异味,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可检测尿常规,必要时使用左氧氟沙星片治疗。
5、定期复查
拆除后1周需复查超声评估膀胱残余尿量,超过100毫升需考虑间歇导尿。1个月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认排尿功能恢复情况。长期随访中若出现反复尿路感染、排尿困难等症状,可能需进行尿道扩张或膀胱颈切开等二次干预。
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防止腹压增高影响瘘口愈合。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促进组织修复,适量增加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夜间排尿困难者可抬高床头15度减少尿液潴留。建议记录每日排尿日记,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及不适症状,复诊时供医生参考评估恢复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