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尿毒症早期可通过控制血压、调节饮食、药物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等方式干预。尿毒症通常由慢性肾病进展、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加速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遵医嘱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呋塞米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2、调节饮食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限制豆类等高磷食物,配合复方α-酮酸制剂补充必需氨基酸。
3、药物治疗针对肾性贫血可使用重组人促红素,配合铁剂纠正缺铁;碳酸司维拉姆可降低血磷;活性维生素D3能改善钙磷代谢紊乱。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电解质水平。
4、肾脏替代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分钟时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需每周进行3次,腹膜透析可居家每日进行。
早期需每3个月监测肾功能指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每日尿量1500毫升以上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有肾缺血、肾毒性药物、急性肾小球肾炎、横纹肌溶解症等。
1、肾缺血:严重脱水、大出血或休克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需立即补液扩容,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注射液、多巴胺注射液、碳酸氢钠片。
2、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或非甾体抗炎药等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应立即停用肾毒性药物,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促进排泄,可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尿毒清颗粒。
3、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需控制原发病,采用甲泼尼龙片、环磷酰胺片、双嘧达莫片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4、横纹肌溶解症:挤压伤、剧烈运动或他汀类药物使用导致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需大量补液碱化尿液,严重时行血液净化治疗,配合使用别嘌醇片、苯溴马隆片、复方α-酮酸片。
出现少尿、水肿等症状应及时监测肾功能指标,限制高钾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所有治疗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