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黄疸TCB是指经皮胆红素测定,是一种通过皮肤测量胆红素水平的无创检查方法。新生儿黄疸可能与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胆道闭锁、感染等因素有关。
1.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胆红素水平一般不超过12mg/dL。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建议家长每日监测黄疸变化,若持续加重需就医。
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黄疸可持续3-12周,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15mg/dL。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可帮助诊断,确诊后可继续哺乳。家长需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及吃奶情况,必要时进行TCB复查。
3. 溶血性疾病
ABO溶血或Rh溶血可能导致病理性黄疸,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的重度黄染,可伴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需光疗治疗,严重者需换血。可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茵栀黄颗粒等药物辅助治疗,所有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胆道闭锁
胆道闭锁患儿出生后2-3周出现进行性黄疸,粪便呈陶土色,尿液深黄。超声检查显示胆囊不显影或发育不良,血清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确诊后需在60天内行葛西手术,术后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脂溶性维生素AD滴剂等药物。家长需密切观察术后胆汁引流情况。
5. 新生儿感染
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导致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除皮肤黄染外,可伴发热、吃奶差、反应低下等症状。血培养阳性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建议家长注意消毒隔离,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中应保证新生儿每日8-12次有效哺乳,维持室温24-26℃避免低体温,自然光线下每日观察黄疸变化。若TCB值超过15mg/dL、黄疸蔓延至手足心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进食大量胡萝卜、南瓜等含胡萝卜素食物,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直至黄疸完全消退。
巨结肠可能会腹泻,也可能出现便秘,具体表现与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巨结肠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炎症或机械性梗阻等因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因远端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失,肠蠕动减弱,粪便淤积在近端结肠导致肠管扩张。这类患者早期多表现为顽固性便秘,但部分病例因近端肠管代偿性蠕动增强或继发感染,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巨结肠扩张常伴随黏膜溃疡,肠道吸收功能受损,腹泻多为黏液脓血便,可能伴有腹痛和发热。中毒性巨结肠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并发症,腹泻症状突出且进展迅速,粪便呈水样并含大量血液,需紧急医疗干预。
少数慢性特发性巨结肠患者因长期粪便滞留引发细菌过度繁殖,可能突发分泌性腹泻,粪便稀薄伴恶臭。部分老年患者因结肠平滑肌萎缩导致假性梗阻,在肠液分泌增加时也会出现腹泻症状。机械性梗阻引起的继发性巨结肠若发生肠缺血坏死,腹泻物可能呈暗红色并带有坏死组织。
巨结肠患者无论出现腹泻或便秘都需规范治疗,日常应保持低渣饮食,避免产气食物,记录排便性状变化。确诊需结合钡剂灌肠、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根据病因选择灌肠保守治疗或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禁止自行使用止泻药或缓泻剂掩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