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术后贫血输血可能出现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感染风险增加、循环超负荷等副作用。输血是纠正术后贫血的有效手段,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并监测不良反应。
发热是输血后较常见的反应,多由受血者对供血者白细胞或血小板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表现为寒战、体温升高,通常可通过减慢输血速度或使用解热药物缓解。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甚至过敏性休克,与受血者对血浆蛋白过敏有关,需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组胺药物或肾上腺素治疗。溶血反应较为罕见但后果严重,多因血型不合导致供血者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破坏,临床可见腰痛、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必须即刻终止输血并采取抢救措施。
输血可能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现代血站虽已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大幅降低风险,但窗口期感染仍无法完全排除。循环超负荷易发生于老年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因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大导致肺水肿,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监测心肺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需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术后患者应优先通过饮食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改善贫血,如动物肝脏、瘦肉、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输血治疗需严格掌握指征,通常仅在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伴有明显缺氧症状时考虑,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处理。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贫血症状。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由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药物诱导、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支持治疗、脾切除术等方式干预。
1、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HLA-DRB1等基因多态性,导致免疫系统异常识别红细胞抗原。建议亲属进行血液筛查,避免诱发因素。
2、病毒感染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触发交叉免疫反应,破坏红细胞膜。急性期需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等药物。
3、药物诱导青霉素、奎尼丁等药物半抗原与红细胞结合后引发免疫攻击。确诊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4、恶性肿瘤淋巴瘤或白血病可能导致B细胞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需同时治疗原发肿瘤,可选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等靶向药物。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受凉,适量补充叶酸和铁剂,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