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术后贫血输血可能出现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感染风险增加、循环超负荷等副作用。输血是纠正术后贫血的有效手段,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并监测不良反应。
发热是输血后较常见的反应,多由受血者对供血者白细胞或血小板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表现为寒战、体温升高,通常可通过减慢输血速度或使用解热药物缓解。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甚至过敏性休克,与受血者对血浆蛋白过敏有关,需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组胺药物或肾上腺素治疗。溶血反应较为罕见但后果严重,多因血型不合导致供血者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破坏,临床可见腰痛、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必须即刻终止输血并采取抢救措施。
输血可能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现代血站虽已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大幅降低风险,但窗口期感染仍无法完全排除。循环超负荷易发生于老年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因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大导致肺水肿,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监测心肺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需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术后患者应优先通过饮食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改善贫血,如动物肝脏、瘦肉、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输血治疗需严格掌握指征,通常仅在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伴有明显缺氧症状时考虑,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处理。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贫血症状。
下体异味重自己都能闻到可能与阴道炎、外阴炎、尿路感染、不良卫生习惯或饮食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异味常见原因主要有细菌性阴道病、外阴湿疹、糖尿病、激素水平变化、衣物材质刺激等。
1、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衡导致的感染,常表现为灰白色分泌物伴鱼腥味。可能与频繁冲洗阴道、性接触传播或免疫力下降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阴道凝胶、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片或替硝唑栓治疗,同时需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
2、外阴湿疹
外阴皮肤受汗液、分泌物刺激可能引发湿疹,伴随瘙痒和异味。多因局部潮湿、清洁过度或过敏导致。建议使用温水清洗后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时需配合口服氯雷他定片,日常应选择纯棉透气内衣。
3、糖尿病控制不佳
血糖过高可能导致分泌物糖分增加,滋生细菌产生异味。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外阴瘙痒。需监测血糖并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等药物控制,同时调整饮食减少高糖摄入。
4、激素水平波动
经期、孕期或更年期雌激素变化可能改变阴道环境,导致暂时性异味。可表现为分泌物增多但无瘙痒,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三醇乳膏调节,日常保持外阴干燥清洁。
5、衣物材质刺激
化纤材质内裤不透气易滋生细菌,汗液与皮脂混合后产生异味。建议每日更换纯棉内裤并用沸水烫洗,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洗涤剂。若伴随皮肤发红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日常需注意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洗液过度清洁。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及高糖食物摄入。若异味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瘙痒、灼痛、异常分泌物等症状,应及时到妇科或皮肤科就诊,进行白带常规、血糖检测等检查。月经期需更频繁更换卫生巾,避免长时间使用护垫造成局部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