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老人临终骨折通常是指老年人在临终前因严重骨质疏松或长期卧床导致的非外伤性骨折,多发生在髋部、脊柱等部位。
1、骨质疏松
老年人骨质疏松是临终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易碎。骨质疏松可能与钙质流失、维生素D缺乏、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治疗骨质疏松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碳酸钙D3片等药物。
2、长期卧床
临终老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常需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导致骨骼承受压力减少,加速骨质流失。长期卧床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进一步增加骨折风险。护理时应注意定期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3、营养不良
临终老人常因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和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健康。营养不良可能表现为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钙质的食物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营养补充剂。
4、恶性肿瘤
部分临终老人患有恶性肿瘤,癌细胞可能转移至骨骼形成溶骨性破坏,导致病理性骨折。恶性肿瘤骨转移常伴有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伊班膦酸钠注射液等药物控制骨破坏。
5、多重用药
临终老人常需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加速骨质流失。多重用药还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钙质吸收。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评估药物必要性,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老人临终骨折的护理,应注意保持环境安全,避免跌倒风险。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定期协助老人进行适度的被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疼痛明显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同时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
骨折患者一般可以喝大豆骨头汤,有助于补充蛋白质和钙质,但需注意适量并避免过量油脂摄入。
大豆骨头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钙元素,对骨折愈合有积极作用。蛋白质是骨骼修复的重要原料,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钙质直接参与骨基质矿化过程,有助于加速骨折线愈合。汤中胶原蛋白成分还可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但需注意选择少油脂的烹饪方式,避免影响胃肠消化功能。骨折后2-4周是骨痂形成关键期,此时适量补充营养汤品效果较好。
部分患者饮用后可能出现胃肠不适或尿酸升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控制嘌呤摄入量,痛风急性发作期应避免食用。骨折伴有肾功能不全时,过量蛋白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汤中脂肪含量过高可能影响钙质吸收,建议撇去表面浮油后食用。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未恢复时,应待排气后再逐步引入肉汤类食物。
骨折恢复期可每周饮用2-3次大豆骨头汤,每次200毫升为宜。建议搭配维生素D补充剂或晒太阳促进钙吸收,同时增加深绿色蔬菜摄入。康复期间应保持适度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若出现持续腹胀、关节肿痛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咨询临床营养师调整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