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过敏性皮炎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方式治疗。过敏性皮炎通常由接触过敏物质、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避免过敏原明确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基础,常见过敏原有花粉、尘螨、化妆品等,可通过斑贴试验检测过敏原,日常需保持环境清洁并使用温和洗护用品。
2、外用药物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外用制剂,慢性皮损可配合尿素软膏修复皮肤屏障,用药期间需监测皮肤反应。
3、口服药物中重度患者可短期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抗组胺药物,顽固病例可能需使用环孢素或糖皮质激素,须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疗程。
4、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需在专业机构进行疗程治疗,注意防晒以避免光敏感反应。
建议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避免搔抓皮损,可配合使用无香料保湿剂维持皮肤水分平衡。
脚趾磨出水泡可通过保持清洁、避免摩擦、药物涂抹、穿刺引流等方式处理。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鞋子不合脚、运动过度、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持清洁用温和肥皂水清洗患处,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清洁后可覆盖无菌纱布,减少细菌感染概率。
2、避免摩擦更换宽松透气的鞋袜,暂停剧烈运动。水泡未破时可用硅胶垫或棉圈保护,减轻局部压力。
3、药物涂抹合并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外用制剂,真菌感染需联用酮康唑乳膏。
4、穿刺引流大于5毫米的水泡需在消毒后用无菌针头穿刺,保留表皮覆盖创面,穿刺后涂抹聚维酮碘溶液预防感染。
恢复期间避免撕扯表皮,每日观察红肿热痛变化。若出现化脓、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