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骨折医嘱一般有什么?

| 1人回答 | 36次阅读

问题描述:
骨折医嘱一般有什么?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宏
李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骨折医嘱通常包括固定制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等内容。骨折后需严格遵循医嘱,促进骨骼愈合和功能恢复。

1、固定制动

骨折后需通过石膏、支具或外固定架等方式限制患肢活动。上肢骨折常用石膏托固定4-6周,下肢骨折可能需要卧床配合牵引。固定期间需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出现皮肤发紫、麻木需及时就医。儿童骨折愈合较快,但需家长注意避免拆除固定装置。

2、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接骨七厘片促进骨痂形成,或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肿胀。严重开放性骨折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感染。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片改善骨密度。药物使用期间禁止饮酒,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3、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需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抗阻练习。腕部骨折可做握拳-伸展训练,踝关节骨折建议踩踏滚轴恢复灵活性。康复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应暂停训练,必要时进行物理治疗。

4、营养支持

每日需补充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建议搭配维生素D3滴剂促进钙吸收,同时多进食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吸烟饮酒会影响骨骼愈合,恢复期须严格戒除。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需拍摄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之后每4周复查直至骨痂形成。儿童患者复查频率需增加至每2周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关节功能评估和骨代谢指标检测。若发现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患肢抬高减轻肿胀,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肢体。饮食注意补充胶原蛋白,可适量食用猪蹄、牛筋汤等食物。避免患处接触冷水,冬季做好保暖防止血管痉挛。严格按照医嘱时间进行功能锻炼,不可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如出现固定装置松动、患肢剧烈疼痛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返院处理。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孩子脚踝疼是生长痛吗

孩子脚踝疼可能是生长痛,也可能是外伤、运动损伤、关节炎或骨骼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生长痛通常表现为间歇性下肢疼痛,多见于夜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1、生长痛

生长痛多发生在3-12岁儿童,与骨骼快速生长时肌肉肌腱牵拉有关。疼痛多为双侧对称性,集中在膝盖、小腿或脚踝,活动后可能加重。家长可帮助孩子热敷疼痛部位,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剧烈运动。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就医排除病理性因素。

2、运动损伤

儿童运动时可能因跌倒、扭伤导致脚踝韧带拉伤或软组织挫伤。表现为局部肿胀、淤青、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家长需立即停止孩子运动,采用RICE原则处理:休息48小时,冰敷15分钟/次,弹性绷带包扎,抬高患肢。若48小时后无缓解,需就医检查是否合并骨折。

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儿童持续脚踝疼痛可能提示关节炎,常见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典型表现为晨僵超过30分钟,关节肿胀发热,可能伴随低热、皮疹。家长需观察孩子其他关节是否受累,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和影像学评估。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甲氨蝶呤片等药物。

4、骨骼发育异常

扁平足、跟骨骨骺炎等骨骼问题可能导致脚踝反复疼痛。扁平足患儿行走时足弓塌陷,长期可能引发足踝代偿性疼痛。家长可带孩子进行步态评估,选择具有足弓支撑的矫形鞋垫。跟骨骨骺炎常见于8-14岁活跃运动的儿童,需减少跑跳活动,必要时使用跟骨垫缓解压力。

5、感染性疾病

骨髓炎或化脓性关节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剧烈脚踝疼痛,多伴随高热、局部皮肤发红、拒按等症状。家长发现孩子突发疼痛伴发热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CRP检测和MRI检查。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严重者需手术引流。

建议家长记录孩子疼痛发作时间、频率和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日常注意控制孩子运动强度,选择缓冲性好的运动鞋,保证每日500ml牛奶或等效钙摄入。若疼痛每周发作超过3次、影响睡眠或行走,应及时至儿科或骨科就诊,必要时进行X线、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