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牙周病出血可能由牙菌斑堆积、牙龈炎症、牙结石刺激、全身性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刷牙出血、牙龈红肿、口臭等症状。牙周病出血可通过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牙菌斑堆积
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群落,长期未清洁会导致牙龈炎症。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产物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这种情况可能伴随牙龈边缘发红、轻微触碰出血。日常需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除邻面菌斑,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治。
2、牙龈炎症
牙龈炎是牙周病的早期阶段,主要由局部刺激物引起。炎症会导致牙龈结缔组织内血管增生,组织脆性增加。典型表现为牙龈颜色鲜红、质地松软、探诊易出血。除基础口腔清洁外,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辅助控制炎症,必要时进行龈上洁治术清除刺激源。
3、牙结石刺激
矿化的牙菌斑形成牙结石,其粗糙表面会持续摩擦牙龈。下颌前牙舌侧和上颌磨牙颊侧是常见堆积部位。牙结石压迫可能导致牙龈萎缩、牙周袋形成。临床可见龈缘处有黄褐色硬物附着,伴有自发性出血。需要通过超声波洁牙机进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
4、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可能表现为牙龈自发性出血。糖尿病患者因微循环障碍更易发生牙周组织感染。这类患者牙龈出血量较大且不易止血,可能伴随全身乏力、皮肤瘀斑。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给药,避免创伤性治疗。
5、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钠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增加出血倾向。某些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片可能引起牙龈增生。这类药物通过干扰凝血机制或影响结缔组织代谢导致出血。需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使用浸有凝血酶的明胶海绵局部止血。
建议采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每日刷牙两次,配合牙间隙刷清洁牙缝。限制吸烟和过量饮酒,减少碳酸饮料摄入。每3-6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妊娠期和正畸治疗期间需加强牙周维护。出现持续出血或牙龈形态改变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发展为重度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