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打完手足口疫苗的注意事项

|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问题描述:
打完手足口疫苗的注意事项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需注意观察接种部位反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饮食清淡、关注体温变化以及短期内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1. 观察接种部位

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或轻微疼痛,属于正常免疫反应。可用清洁毛巾冷敷缓解不适,避免抓挠或热敷刺激。若出现持续肿大、化脓或皮疹扩散,应及时就医排查过敏反应。

2. 限制体力活动

接种后48小时应避免游泳、跑步等剧烈运动,防止因体温升高加重疫苗反应。学龄前儿童需减少户外追逐打闹,可选择绘画、拼图等静态活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接种部位摩擦或出汗感染。

3. 调整饮食结构

三天内建议进食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母乳喂养婴儿可正常哺乳,配方奶喂养者无须更换奶粉。注意补充温开水维持体液平衡,但应避免饮用含糖饮料。

4. 监测体温变化

部分受种者24-72小时内可能出现37.5-38.5℃低热,可采取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或伴随呕吐、嗜睡等症状,需警惕疫苗相关发热反应,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5. 防范交叉感染

疫苗防护需2-4周才能完全生效,接种后两周内应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儿。托幼机构儿童建议居家观察3天,家庭成员外出归来需规范洗手。EV71疫苗不能预防所有肠道病毒,仍需做好日常手卫生和玩具消毒。

接种后一周内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避免使用碱性沐浴露清洁接种部位。如出现持续哭闹、食欲锐减或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排查罕见疫苗不良反应。日常需保持居室通风,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患病儿童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哺乳期母亲接种疫苗后不影响母乳喂养安全性。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宝宝半夜肚子疼呕吐是怎么回事

宝宝半夜肚子疼呕吐可能由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肠套叠、食物过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腹部、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 饮食不当

宝宝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夜间进食过多、过冷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导致胃肠不适。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伴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家长需暂停喂食2-4小时,之后给予少量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如米汤、稀粥。避免强迫进食,注意观察有无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

2. 胃肠功能紊乱

昼夜温差大、睡眠中受凉或白天过度疲劳可能引发肠道痉挛。疼痛多位于脐周,呕吐后腹痛可暂时缓解。建议家长用温热毛巾敷宝宝腹部,顺时针轻柔按摩5-10分钟,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或口服颠茄合剂缓解肠痉挛。

3. 急性胃肠炎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能引起胃肠黏膜炎症,常伴发热、水样便。呕吐频繁时易导致脱水,家长需每10-15分钟喂5-10毫升补液盐溶液。若呕吐持续6小时以上或出现血便,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或头孢克肟颗粒控制细菌感染。

4. 肠套叠

多见于4-10个月婴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胆汁样物及果酱样大便。该病属于急症,家长发现宝宝出现蜷腿哭闹、面色苍白等症状时,须立即前往医院急诊。通过空气灌肠或手术治疗可复位肠管,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

5. 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鸡蛋等过敏原可能诱发过敏性胃肠炎,常在进食后2小时内出现呕吐、腹痛伴皮疹。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暂停可疑过敏食物。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或更换深度水解配方奶粉。严重过敏反应需及时注射肾上腺素。

家长应保持宝宝卧床休息,呕吐后清洁口腔防止误吸。恢复期给予BRAT饮食(香蕉、米糊、苹果泥、吐司),避免油腻食物。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腹痛频率,若出现持续哭闹、嗜睡、呕吐物带血或腹部膨隆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定期消毒,培养规律进食习惯。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