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脑梗塞合并心肌缺血可通过抗血小板治疗、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供血、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脑梗塞与心肌缺血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
1、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等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使用前需评估出血风险,避免与抗凝药物联用。
2、调脂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匹伐他汀钙片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肌酸激酶。
3、改善心肌供血硝酸异山梨酯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尼可地尔片等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心绞痛、胸闷等症状。
4、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需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逐步开展有氧训练与肢体功能锻炼。可能与神经功能缺损、心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运动耐力降低、平衡障碍等症状。
建议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与心脏彩超,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室上速伴差传与室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临床症状及治疗策略上,两者分别属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
1. 起源部位室上速伴差传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经异常传导通路下传;室速直接起源于心室肌,多与心肌结构异常或电活动紊乱相关。
2. 心电图特征室上速伴差传表现为窄QRS波群伴差异性传导,心率规则;室速呈宽QRS波群,形态多变性,可见房室分离现象。
3. 临床症状室上速伴差传常见心悸、胸闷,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室速易导致低血压、晕厥,严重时可进展为室颤。
4. 治疗策略室上速伴差传可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或静脉注射腺苷终止;室速需紧急电复律,并给予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应及时完善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后由心内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