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血吸虫病平常没有症状通常也需要治疗。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寄生虫仍可能对肝脏、肠道等器官造成隐匿性损害。
血吸虫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长期处于无症状期,但虫卵持续沉积在肝脏、肠壁等组织中,逐渐引发纤维化病变。早期干预可阻断虫卵对脏器的慢性损伤,降低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概率。吡喹酮是首选治疗药物,能有效杀灭成虫,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因粪便或尿液检查发现虫卵而确诊,疫区居民或接触疫水者应定期筛查。
极少数免疫功能较强的人群可能携带少量成虫而不出现病理改变,但这类情况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评估确认。若检查未发现脏器损伤且虫卵排出,可暂不治疗但需持续监测。儿童无症状感染更应积极治疗,因其脏器发育未成熟,更易受虫卵沉积影响。
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后应每3-6个月复查虫卵及肝功能,避免接触疫水。日常需将饮用水煮沸,食用充分加热的淡水鱼虾,接触河水后及时用酒精棉片消毒皮肤。疫区居民可穿着胶鞋下田劳作,减少尾蚴经皮肤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