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过敏反应科

荨麻疹为什么叫荨麻疹

|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问题描述:
荨麻疹为什么叫荨麻疹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晓彦
王晓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荨麻疹的命名源于植物接触引发的皮肤反应,其名称与荨麻的刺激特性直接相关。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与接触荨麻叶后出现的风团、瘙痒高度相似,主要关联因素包括植物毒素反应、免疫系统激活、组胺释放、血管通透性改变及遗传易感性。

1、植物毒素反应:

荨麻叶片表面布满含有甲酸、组胺等刺激性物质的刺毛,人体接触后引发皮肤红肿瘙痒。荨麻疹患者出现的风团样皮损与这种植物接触性皮炎形态学特征高度吻合,古代医家据此将两者关联命名。

2、免疫系统激活:

荨麻疹发病核心是Ⅰ型超敏反应,与接触荨麻的免疫应答机制类似。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真皮水肿,形成特征性风团。这种免疫通路的重叠强化了疾病与植物的命名关联。

3、组胺释放效应:

无论荨麻刺毛中的外源性组胺,还是体内肥大细胞释放的内源性组胺,均可诱发相同病理改变。两者均通过H1受体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出现短暂性隆起性红斑,这种共同终末效应成为命名依据。

4、血管通透性改变:

荨麻疹患者真皮血管通透性增高与荨麻刺激后的局部微循环变化具有相同特征。血浆成分外渗形成风团,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这种一过性血管反应成为两者命名的共同病理基础。

5、遗传易感性:

特应性体质人群对荨麻刺激和自发荨麻疹均表现出更高敏感性。约30%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家族史,这种遗传背景的交叉提示两者可能共享部分易感基因,进一步巩固疾病命名的生物学关联。

荨麻疹患者日常需避免已知过敏原如海鲜、坚果等高风险食物,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适度补充维生素C和钙剂可能辅助降低血管通透性,但需注意寒冷、日晒等物理因素诱发风团。建议记录发作时间、部位及诱因,急性发作期可冷敷缓解瘙痒,慢性反复者需进行过敏原检测及免疫调节治疗。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组胺释放,洗澡水温不宜超过38℃以免加重血管扩张。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如何治疗皮肤过敏

皮肤过敏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外用激素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方式治疗。皮肤过敏通常由接触过敏原、食物过敏、药物反应、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皮肤过敏的常用药物,能够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氯雷他定片10mg/次,每日一次、西替利嗪片5mg/次,每日一次和扑尔敏片4mg/次,每日三次。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 2、外用激素类药物:外用激素类药物适用于局部皮肤过敏症状,如皮炎、湿疹等。常用药物包括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2-3次和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1次。这些药物能够快速减轻炎症和瘙痒,但需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免引起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3、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适用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皮肤过敏,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过敏反应。常用药物包括环孢素软胶囊每日3-5mg/kg和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4、避免过敏原: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是预防和治疗皮肤过敏的重要措施。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某些食物如海鲜、坚果和药物如青霉素。通过减少接触这些物质,可以降低过敏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5、皮肤护理:良好的皮肤护理有助于缓解过敏症状并促进皮肤修复。建议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皮肤。保湿剂如凡士林、尿素乳膏等可以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同时,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 日常饮食中应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鸡蛋等。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和坚果,有助于增强皮肤抵抗力。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户外环境中剧烈运动。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使用温和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皮肤。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