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农药轻微中毒的症状主要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肌肉震颤等。农药轻微中毒通常由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误服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并就医。
1、头晕
农药轻微中毒时,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抑制,导致脑部供氧不足。患者会感到头部昏沉或眩晕,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多见于有机磷类农药接触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暴露部位。若出现视物模糊或站立不稳,提示中毒程度加重。
2、恶心呕吐
农药刺激胃肠黏膜或影响神经传导时,会引发胃部痉挛和呕吐反射。呕吐物可能带有农药的特殊气味,常见于误服或吸入农药蒸汽后。此时应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可饮用少量温水稀释胃内容物,但禁止自行催吐。
3、腹痛腹泻
部分农药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或直接损伤肠黏膜,导致阵发性脐周疼痛和稀水样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时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腹泻期间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进食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
4、多汗流涎
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会导致汗腺和唾液腺分泌亢进,表现为皮肤湿冷、衣领浸湿或口角滴涎。这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征性表现,需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污染皮肤,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肌肉震颤
农药干扰神经肌肉接头传导时,可能引发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常见于眼睑、手指等部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时可出现肌束颤动。发生震颤时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跌倒或碰伤,尽快进行血液胆碱酯酶活性检测。
农药轻微中毒后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4小时内密切观察症状变化。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清淡流食,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所有农药接触者均需就医检查,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医嘱观察期,防止迟发性神经毒性。接触农药时应穿戴防护装备,作业后及时清洗皮肤及衣物,农药存储需远离儿童和食品区域。
吃剩米饭中毒时,需立即停止食用并采取催吐、补液等措施,严重时需就医。剩米饭中毒多由蜡样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食用被污染的剩米饭后,若出现轻微恶心或呕吐,可饮用温盐水帮助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同时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糖盐水,预防脱水。观察6-24小时,若症状未加重可居家护理。若出现持续呕吐超过3次、腹泻水样便超过5次、发热超过38.5℃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出现症状后建议直接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延误治疗。就医时需向医生说明进食时间、食物性状及症状变化过程,必要时需进行大便培养或血常规检查。
预防剩米饭中毒需注意米饭在室温存放不超过2小时,冷藏保存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日常烹饪时控制米饭量避免剩余,冷藏米饭建议24小时内食用完毕。处理熟食前需充分洗手,避免用接触生食的餐具盛放熟米饭。外出就餐时注意观察米饭是否有异味或黏腻感,发现异常立即停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