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狂犬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但概率较低。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血液传播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器官移植。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神经组织和唾液中,通过咬伤或抓伤导致病毒直接接触人体神经末梢。病毒沿周围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最终引发脑炎。血液中病毒载量通常较低,且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因此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的案例极少。全球范围内仅有个别文献报道因器官移植导致的狂犬病传播,普通医疗操作或日常接触几乎不会通过血液传播。
当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后,伤口出血可能使病毒通过血液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这种情况属于暴露后高风险接触,需立即彻底清洗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医务人员处理狂犬病患者血液时,若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理论上存在传播风险,但实际发生概率极低。实验室意外接触高浓度病毒培养物也可能导致血液传播。
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是避免被动物咬伤,接触野生动物或流浪动物后及时清洗暴露部位。若发生可能暴露的情况,应尽快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处理疑似病例时应做好标准防护,避免血液或体液暴露。狂犬病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置能阻断病毒传播。
打过狂犬疫苗后又被咬伤是否需要再次接种,需根据暴露时间和既往免疫情况综合判断。若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且伤口轻微,通常无须重复接种;超过3个月或存在严重暴露(如头面部咬伤、深部伤口)则需加强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免疫程序主要有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两种,具体处理建议结合暴露等级和医生评估。
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后3个月内发生二次暴露,且新伤口为轻微表皮损伤时,体内抗体水平通常足以中和病毒。此时彻底清洗伤口并消毒是关键,可暂不接种疫苗。但若伤口位于神经丰富区域(如头面部、手指),或存在黏膜暴露(如眼结膜接触动物唾液),即使未满3个月仍需加强接种1-2剂疫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无论间隔时间均建议重新评估抗体水平。
距离末次疫苗接种超过3个月再次暴露,无论伤口程度均需加强接种。全程免疫后1年内暴露者需注射2剂疫苗(0、3天程序),1-3年内暴露者需注射3剂疫苗(0、3、7天程序)。超过3年或未完成全程接种者,应按暴露后免疫程序重新接种5剂疫苗(0、3、7、14、28天)。特殊情况下如野生动物咬伤、蝙蝠接触等,即使无可见伤口也需按Ⅲ级暴露处理。
所有暴露后伤口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疫苗接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若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除规范处理伤口外,还需根据情况联合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建议暴露后及时至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专业评估,不可自行判断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