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小儿寄生虫病几岁多发

|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儿寄生虫病几岁多发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儿寄生虫病多发于2-10岁儿童,其中3-6岁为高发年龄段。寄生虫感染可能与卫生习惯、生活环境、免疫发育等因素有关,常见类型包括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等。

2-5岁幼儿因活动范围扩大、手口接触频繁,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容易通过污染的食物、玩具或土壤感染寄生虫。蛲虫病在此年龄段尤为常见,表现为夜间肛门瘙痒、睡眠不安等症状。蛔虫感染多因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或接触被虫卵污染的土壤导致,可能出现腹痛、营养不良等表现。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修剪指甲,避免啃咬玩具。

6-10岁儿童随着户外活动增加,接触宠物、玩沙土或游泳时可能感染钩虫、鞭虫等寄生虫。钩虫幼虫可经皮肤侵入,导致局部皮疹、贫血;鞭虫感染可能引起慢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该阶段需加强鞋袜防护,避免赤脚接触潮湿土壤。集体生活的学龄儿童还应注意个人物品分开放置,防止交叉感染。若孩子出现反复腹痛、食欲异常、肛周瘙痒或粪便中发现虫体,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检测。

预防小儿寄生虫病需注重环境与饮食卫生,定期清洗玩具、寝具,瓜果蔬菜彻底洗净,肉类充分煮熟。流行地区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驱虫,如服用阿苯达唑颗粒、甲苯咪唑咀嚼片等药物,但须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同时应避免让孩子接触可能被动物粪便污染的沙坑或水源,外出游玩后及时清洁手脚。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打过狂犬疫苗又被咬了还用打针吗

打过狂犬疫苗后又被咬伤是否需要再次接种,需根据暴露时间和既往免疫情况综合判断。若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且伤口轻微,通常无须重复接种;超过3个月或存在严重暴露(如头面部咬伤、深部伤口)则需加强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免疫程序主要有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两种,具体处理建议结合暴露等级和医生评估。

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后3个月内发生二次暴露,且新伤口为轻微表皮损伤时,体内抗体水平通常足以中和病毒。此时彻底清洗伤口并消毒是关键,可暂不接种疫苗。但若伤口位于神经丰富区域(如头面部、手指),或存在黏膜暴露(如眼结膜接触动物唾液),即使未满3个月仍需加强接种1-2剂疫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无论间隔时间均建议重新评估抗体水平。

距离末次疫苗接种超过3个月再次暴露,无论伤口程度均需加强接种。全程免疫后1年内暴露者需注射2剂疫苗(0、3天程序),1-3年内暴露者需注射3剂疫苗(0、3、7天程序)。超过3年或未完成全程接种者,应按暴露后免疫程序重新接种5剂疫苗(0、3、7、14、28天)。特殊情况下如野生动物咬伤、蝙蝠接触等,即使无可见伤口也需按Ⅲ级暴露处理。

所有暴露后伤口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疫苗接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若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除规范处理伤口外,还需根据情况联合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建议暴露后及时至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专业评估,不可自行判断免疫状态。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