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休克的症状

| 1人回答 | 87次阅读

问题描述:
低血压休克的症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低血压休克的典型症状包括意识模糊、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和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立即就医。

1、意识模糊:

脑灌注不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嗜睡、烦躁或昏迷。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随着血压持续下降,意识障碍逐渐加重。需监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2、皮肤湿冷:

外周血管收缩引发皮肤温度下降,常见面色苍白、肢端发绀伴冷汗。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1时提示循环衰竭。需快速评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3秒表明微循环障碍。

3、脉搏细弱:

心输出量减少导致桡动脉搏动微弱甚至消失,常伴心动过速。触诊颈动脉或股动脉可更准确评估脉搏强度。动态监测血压变化,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40mmHg具有诊断意义。

4、尿量减少:

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引起少尿(<0.5ml/kg/h),严重时可无尿。留置导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是评估休克程度的重要指标。需警惕急性肾损伤,及时纠正有效循环血量。

5、呼吸困难:

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表现为呼吸急促(>20次/分)或深大呼吸。心源性休克可能合并肺水肿,出现粉红色泡沫痰。需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机械通气支持。

低血压休克患者应绝对卧床,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补液,首选平衡盐溶液。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休克纠正后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盐普食,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瘦肉。康复期进行渐进式有氧训练,如每天30分钟步行,避免突然体位变化诱发直立性低血压。定期复查血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心源性休克患者需长期随访心脏超声。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彩超的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脏彩超表现主要包括心室壁增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舒张功能异常以及心腔形态改变。这些表现通过彩超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心室壁增厚:肥厚型心肌病的典型特征是心室壁非对称性增厚,尤其是室间隔。彩超可显示室间隔厚度超过15mm,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例异常。增厚的心肌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增强,但舒张功能受限,影响心脏正常泵血。 2、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部分患者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彩超可观察到血流速度加快,压力阶差增大。梗阻可能引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需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 3、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彩超可显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向前移动,称为SAM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患者可能出现晕厥或心律失常等症状。 4、舒张功能异常:肥厚型心肌病常伴随舒张功能异常,彩超可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E/A比值异常。舒张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肺淤血,患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5、心腔形态改变:彩超可观察到左心室腔变小,形态异常,呈“香蕉形”或“沙漏形”。这种改变可能影响心脏的充盈和排血功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家族史及心脏彩超等多方面检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心脏彩超以监测病情变化。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