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熬中药时中间发现水少了可以再加水,但需根据药材性质及煎煮阶段决定是否添加冷水或温水。
煎煮中药时若不足,在沸腾前可补加冷水至原定水位,避免因温度骤降影响药物成分溶出。草本类药材质地疏松,水分蒸发快,首次煎煮20分钟内水位下降明显时可补加50-100毫升温水,保持药材完全浸没。矿物类或坚硬药材如龙骨、牡蛎等需提前浸泡30分钟,煎煮过程中不宜中途加水,防止有效成分析出受阻。使用自动煎药壶出现水位报警时,应关闭电源待温度降至80℃以下再注入热水,避免高温蒸汽烫伤。
特殊药材如附子、乌头等有毒饮片需严格遵循先煎流程,首次煎煮1小时后才能添加二煎用水,中途禁止补加水防止毒性成分残留。胶类药材如阿胶需烊化兑服,煎煮其他药材时若水量不足只能添加沸水,避免胶质遇冷凝固。煎煮解表类药物如麻黄、桂枝汤时宜武火快煎,水位下降超过三分之一则需弃置重煎,补加水会导致药效挥发油流失。
中药煎煮完成后药液量应保持在150-200毫升,儿童用药浓缩至50-100毫升。建议使用砂锅或陶瓷锅具,水位线下降过快时可垫入竹篦防止糊底。存放煎药容器需提前用热水温烫,突然加入冷水可能导致药液温度不均影响有效成分稳定性。若多次出现水量异常减少,需检查火候控制或调整药材浸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