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治疗宝宝鹅口疮可选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碳酸氢钠溶液、克霉唑口腔药膜、西地碘含片或聚维酮碘溶液等药物喷剂或局部用药。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1、制霉菌素混悬液
制霉菌素混悬液可直接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膜合成,适用于婴幼儿口腔黏膜感染。使用前需摇匀,用棉签蘸取涂于患处,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微刺激感。合并尿布疹时需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碳酸氢钠溶液
2%-4%碳酸氢钠溶液通过改变口腔pH值抑制真菌生长,适合轻度鹅口疮的辅助治疗。家长可用无菌纱布蘸取溶液轻柔擦拭宝宝口腔,每日重复进行3-4次,哺乳前后清洁乳头可预防复发。
3、克霉唑口腔药膜
克霉唑药膜贴附于溃疡面后缓慢释放药物,对顽固性病灶效果显著。需注意监测宝宝是否出现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避免药膜误吞。与益生菌联用可调节口腔菌群平衡。
4、西地碘含片
西地碘含片溶解后形成杀菌薄膜,适用于能配合含服的幼儿。可能出现短暂味觉异常,用药后30分钟禁食水。甲状腺功能异常患儿须慎用,长期使用需监测碘代谢。
5、聚维酮碘溶液
聚维酮碘稀释后局部涂抹兼具杀菌和创面保护作用,浓度需控制在1%以下。对碘过敏者禁用,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联合维生素B族补充可促进黏膜修复。
家长应每日检查宝宝口腔情况,哺乳器具需煮沸消毒,避免擦拭斑块导致出血。治疗期间减少甜食摄入,保持口腔碱性环境。若用药3天无改善或出现拒食、发热,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母乳喂养母亲应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