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小儿免疫力低下一般可以打丙种球蛋白,但需严格遵医嘱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严重感染等特定情况。
对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是核心手段,可显著降低反复感染风险。继发性免疫缺陷如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短期使用有助于预防重症感染。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调节免疫反应。使用前需监测IgG水平,输注后需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需严格控制输注速度,皮下注射剂型更适合长期家庭治疗。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暂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IgA缺乏症患儿输注含IgA的丙种球蛋白可能诱发过敏反应。慢性肾病患儿需调整剂量防止容量负荷过重。存在严重过敏史或对血液制品过敏者禁用。接种减毒活疫苗前后3个月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疫苗效果。
家长需配合医生完善免疫功能和感染指标检测,记录用药后体温、精神状态变化。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寒战、呼吸困难等输注反应需立即就医。长期使用者每3-6个月需评估肝肾功能和感染控制情况。
今天打的点滴后发烧38.7摄氏度可能是正常的治疗反应,也可能是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生理反应,部分患者在静脉输液后仍可能出现暂时性体温波动。
静脉输液后持续发热可能与药物起效时间有关。抗生素等药物需要一定时间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通常在用药后24-48小时体温逐渐下降。部分患者因感染较重或病原体耐药,体温下降速度较慢。治疗过程中体温波动在1摄氏度以内属于常见现象,此时需继续观察是否伴随寒战、皮疹等异常反应。输液本身不会直接导致体温升高,但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B可能引起药物热,表现为用药后体温短暂上升。
若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超过24小时,或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皮肤瘀斑等表现,则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并发症。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需警惕脓毒症等风险。部分特殊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常规治疗初期也可能出现体温控制不佳的情况。
建议继续监测体温变化,保持每日测量4-6次并记录。适当增加饮水量,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过度包裹衣物或使用酒精擦浴等不当降温方式。如72小时内体温无下降趋势或出现新发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