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

抗菌素和抗生素的区别?

|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问题描述:
抗菌素和抗生素的区别?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婷婷
李婷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抗菌素和抗生素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范围不同,抗菌素包含抗生素,抗生素特指针对细菌感染的药物。抗菌素是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总称,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等药物;抗生素则专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一、作用对象差异

抗菌素的作用对象涵盖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微生物。例如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胶囊可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颗粒能抑制流感病毒复制。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仅针对细菌感染,通过破坏细胞壁或干扰蛋白质合成发挥作用,对病毒性感冒无效。

二、来源与合成方式

抗生素多来源于微生物自然代谢产物,如青霉素由青霉菌培养提取,后经半合成改造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菌素中的合成药物如磺胺甲噁唑片则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抗疟药氯喹也属于人工合成的抗菌素。

三、耐药性机制

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耐药,需联用克拉维酸等酶抑制剂。广谱抗菌素如伊曲康唑胶囊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真菌耐药,而抗结核药利福平胶囊的滥用会加速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出现。

四、临床应用区别

抗生素用于明确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常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抗菌素中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抗寄生虫药阿苯达唑片针对蛔虫病。术前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属于抗生素应用范畴。

五、副作用特点

抗生素易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抗真菌药伏立康唑片可能损伤肝功能,抗疟药奎宁会出现金鸡纳反应。使用任何抗菌药物都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过敏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前应明确病原体类型,避免盲目用药。细菌感染需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真菌性疾病需规范足疗程用药。日常应加强手卫生减少感染风险,出现疑似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严格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以防止耐药性产生。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他汀药都有那些及用途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减少炎症等方式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常用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1、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片剂常用剂量为10-80mg,每日一次,主要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水平,适用于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长期使用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2、瑞舒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片剂常用剂量为5-20mg,每日一次,降脂效果显著,尤其适合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要求较高的患者。该药物还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 3、辛伐他汀:辛伐他汀片剂常用剂量为20-40mg,每日一次,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治疗。该药物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谱,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普伐他汀:普伐他汀片剂常用剂量为10-40mg,每日一次,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该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5、氟伐他汀:氟伐他汀片剂常用剂量为20-80mg,每日一次,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该药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代谢。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日常饮食中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增强心血管健康。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