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小儿慢性肠炎通常需要引起重视,但具体严重程度需结合病情判断。慢性肠炎可能由感染、免疫异常、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
多数患儿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早期干预以调整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或高糖高脂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母乳喂养婴儿建议母亲同步调整膳食结构。症状较轻时可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配合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严重脱水等表现,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或并发症,需及时就医。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营养不良或生长发育迟缓,需进行营养评估和干预。极少数免疫相关肠炎可能需长期使用免疫调节剂,这种情况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
家长应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气候变化时做好腹部保暖。建议每3-6个月监测身高体重曲线,出现进食量骤减或持续哭闹应及时就诊。慢性肠炎患儿可正常接种疫苗,但急性发作期应暂缓。
一岁三个月宝宝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食物过敏、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过敏原回避、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进食、进食过快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刺激胃部引发呕吐。表现为进食后立即吐奶或未消化食物,通常无发热等其他症状。家长需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喂养,选择米糊、南瓜泥等易消化辅食,避免强迫进食。哺乳后竖抱拍嗝15分钟可减少吐奶。
腹部受凉或饮食结构突然改变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异常。症状包括间歇性呕吐伴肠鸣音亢进,大便性状改变但无脓血。建议家长用温热手掌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保持室温26℃左右,暂停添加新辅食。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可能与接触污染物品有关。典型表现为呕吐后出现水样便,可能伴有低热。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呕吐剧烈时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家长需对奶瓶、玩具进行煮沸消毒,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牛奶蛋白或鸡蛋等过敏原可能诱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特征为进食特定食物后出现喷射性呕吐,可能伴随荨麻疹。家长应立即停用可疑食物,记录饮食日记。确诊后需严格回避过敏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过敏症状。
肠道蠕动异常导致肠管嵌套,属于婴幼儿急腹症。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大便,呕吐物可能含胆汁。腹部超声检查可确诊,发病12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家长发现异常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需警惕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四肢冰凉等休克表现。
婴幼儿呕吐后应保持侧卧防误吸,清洁口腔避免残留物刺激。呕吐缓解后先喂少量温水,无不适再过渡到米汤等流食。持续呕吐超过6小时、呕吐物带血或胆汁、尿量减少、囟门凹陷需紧急就医。日常注意餐具消毒,新辅食应单独添加观察3天,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定期测量体重增长曲线,确保营养摄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