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4次阅读
胃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隐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和呕血黑便,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黏膜充血水肿、进展期糜烂出血、慢性期萎缩性病变三个阶段。
1、上腹隐痛剑突下持续钝痛或灼烧感,进食后加重,可能与胃酸刺激炎症黏膜有关,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硫糖铝混悬凝胶、雷尼替丁等胃黏膜保护剂。
2、腹胀恶心胃排空延迟导致餐后饱胀,伴随嗳气反酸,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胆汁反流,需检测碳13呼气试验并配合枸橼酸铋钾、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治疗。
3、食欲减退炎症影响消化酶分泌导致早饱感,长期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建议少食多餐并补充复合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片、维生素B12制剂。
4、呕血黑便糜烂性胃炎引发消化道出血时出现,粪便呈柏油样,需立即胃镜检查止血,必要时静脉注射奥美拉唑、生长抑素或行内镜下钛夹封闭。
胃炎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进食并保持情绪稳定,慢性胃炎患者建议每年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
胃疼和背疼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缓解、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治疗。胃疼和背疼通常由饮食不当、肌肉劳损、胃炎、胆囊疾病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2、热敷缓解用热水袋热敷胃部或背部疼痛区域,每次15-20分钟,帮助放松肌肉、缓解痉挛性疼痛。
3、药物治疗胃炎或胃酸过多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胆绞痛需医生评估后使用解痉药物。
4、就医检查持续性疼痛或伴随发热、呕吐需排查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通过胃镜、B超明确病因。
疼痛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规律作息,若症状加重或持续超过3天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