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精神病是一组以思维、情感、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部疾病,主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精神病通常由遗传因素、心理应激、脑部器质病变、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家庭治疗改善人际关系,心理动力学治疗探索潜意识冲突。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作为药物辅助治疗。
2、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控制幻觉妄想,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氟西汀改善情绪,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调节双相障碍。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3、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脑区功能,电抽搐治疗用于难治性抑郁症,迷走神经刺激改善情绪调节。适用于药物无效或重症患者。
4、社会支持社区康复服务提供技能训练,职业康复帮助重返社会,病友互助小组减轻病耻感。需家属配合参与全程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酒精刺激,家属需学习疾病知识并定期陪同复诊,急性发作时及时送医干预。
神经衰弱与神经官能症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症状表现及诊断标准。神经衰弱多由长期心理压力或疲劳引起,表现为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神经官能症则属于更广泛的神经功能障碍,常伴随焦虑、强迫等心理症状。
1、病因差异神经衰弱主要与长期心理压力、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有关;神经官能症则涉及遗传、心理创伤等多因素,部分病例与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相关。
2、症状特点神经衰弱以躯体症状为主,如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神经官能症除躯体症状外,常合并明显的情绪障碍,如恐慌发作、强迫行为等。
3、诊断标准神经衰弱在ICD-10中归类于疲劳综合征,需排除器质性疾病;神经官能症涵盖焦虑症、癔症等,需符合特定心理行为诊断标准。
4、治疗侧重神经衰弱以生活方式调整和减压为主,可辅以谷维素等调节植物神经药物;神经官能症需心理治疗联合抗焦虑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两类疾病均需避免自行用药,建议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