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输尿管有结石怎么办

|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问题描述:
输尿管有结石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青
李青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输尿管结石可通过多喝水、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手术取石等方式治疗。输尿管结石通常由代谢异常、尿路梗阻、饮食因素、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

1、多喝水

增加每日饮水量有助于促进小结石排出,建议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适当进行跳跃运动如跳绳、上下楼梯等,利用重力作用辅助结石移动。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可能加重结石形成的饮品,可选择柠檬水等碱性饮品调节尿液酸碱度。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排石药物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尿石通丸、肾石通颗粒等。这些药物可通过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利尿排石等机制促进结石排出。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血尿、疼痛加剧等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效果。

3、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直径5-20毫米的输尿管中上段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击碎成小颗粒。治疗前需完善泌尿系统CT等检查明确结石位置,治疗后可能出现血尿、肾周血肿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排尿情况。

4、输尿管镜碎石

采用输尿管硬镜或软镜经尿道进入输尿管,配合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等设备粉碎结石。适用于体外碎石失败、结石嵌顿时间较长的情况。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支架管移位。

5、手术取石

对于直径超过20毫米的复杂性结石或合并严重感染时,可能需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或开放手术。术前需控制尿路感染,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监测体温及尿液性状变化,预防术后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输尿管结石患者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的摄入,适当补充柑橘类水果。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长时间憋尿。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监测结石情况,出现剧烈腰痛、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针对性调整饮食结构,预防结石复发。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什么是心理性尿频

心理性尿频是指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的排尿次数增多,但无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有排尿频繁、尿量少、夜间症状减轻等特点,通常由心理压力、环境刺激、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引起。

1、心理压力

长期工作压力或人际冲突可能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膀胱敏感度增加。患者可能伴随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可通过正念训练、心理咨询缓解,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

2、环境刺激

特定场景如考试、公开演讲可能诱发条件反射性尿意。典型表现为进入特定环境后立即产生排尿需求,行为疗法中的暴露脱敏训练和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3、神经调节异常

大脑皮层对排尿中枢调控失衡可能导致功能性尿频。常见于神经衰弱患者,多合并睡眠障碍,可尝试生物反馈治疗,必要时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4、创伤后应激

重大生活事件后可能持续出现排尿相关焦虑。这类患者常有明确的应激事件史,尿频症状具有情境再现特征,建议联合心理治疗和酒石酸唑吡坦片改善睡眠质量。

5、儿童心理性尿频

学龄期儿童因适应障碍可能出现日间尿频。家长需注意避免责备,建立规律排尿习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儿七星茶颗粒调节神经功能。

建议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摄入咖啡因饮料。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增强膀胱控制力,每日练习腹式呼吸放松身心。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影响日常生活,需到泌尿外科排除器质性疾病,心理科评估焦虑抑郁程度。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诱因和制定干预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